泗水县张延英:乡村儒学风催开“文明幸福花” 好媳妇细心照顾婆婆成美谈(孝老爱亲)

发表时间:2022-10-17    来源:   责任编辑:胡 碧源


  张延英,女,1970年4月生,泗水县圣水峪镇东野村村民。

  圣水峪镇儒学讲堂以孝道为切入点,每月两期,为村民讲授敬老爱亲、修身齐家等儒家思想,用传统美德教化群众,在探索弘扬传统文化上趟出新路子。“家庭和睦、友邻互助,村里风气越来越好,孝亲模范越来越多,助人为乐成为村民的新风尚。”老支书说起村民们的直观变化。其中,张延英是乡村儒学讲堂的常客,孝老爱亲的故事给她不少启示,她的事迹在大众网、人民政协网、齐鲁网等多家媒体报道。
  水泥抹墙的平房,枣红色瓷砖的大门,门楣上镶着“祥和家园”四个大字,走进张延英家的房屋外观与周围的房子看不出两样,院里水泥砌地,墙脚摆着几盆绿植,小院充满了生机。走进堂屋客厅,沙发、茶几、电视、空调等家具家电摆放得井井有条。张延英的婆婆李士英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喝茶看戏。“现在生活好了,吃得好、住得好;儿媳妇也好,孝顺,不能动时给端盆子、洗衣裳,里面的衣裳也给洗。”聊起现在的生活和面前的儿媳张延英,婆婆竟激动地掉下泪来:“咱坑(拖累)人,给小孩们尽添麻烦。”“可不能这么说。”满面笑容的张延英连忙扯下一张卫生纸,像哄小孩子一样给婆婆擦泪: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。您养我们小,我们就该养您老,侍候您。”
  东野村多是山岭薄地,以种植地瓜、花生为主,改革开放前村民全靠土里刨食。“以前确实穷,我刚嫁给庞兴红时,他家里啥也没有。我婆婆不容易,拉扯6个孩子长大,从早到晚,顾了这个,顾不了那个,吃饭时她围着桌子转,都没有坐的窝(没有可以坐的地方)。”提及过去的生活,50岁的张延英感慨万千。2006年丈夫庞兴红到许厂煤矿当矿工,张延英也到村子里的鹏程木板厂上班,家里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,2009年翻盖了现在的新房子。张延英说:“原来房子是个土屋子,屋外大雨、屋里小雨,外面不下了,屋里还漏着。“过上了好日子,可村民却睡不了安稳觉。”
  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兴俊说,那些年村子里有点乱,不孝的、打架的、骂街的、偷鸡摸狗的、“秋里忙(秋收时节)到地里偷地瓜、花生”等行为不少。“‘子路百里负米’等孝敬老人的故事,兄弟姐妹互相照顾、邻里团结的故事,专家讲的都在理,咱就得跟着学和做。”“力行而近乎仁”,专家讲的故事,张延英都牢牢记在心里。
  2018年7月,婆婆李士英在小闺女家居住时,不慎滑倒骨折,张延英立即跑到曲阜市中医院去伺候婆婆,并带头交了给老人看病的钱,1.8万元。有人说她:“你掏这么多,其他兄弟姊妹不掏,你不亏得慌。”张延英回答:“给老人看病,亏啥?不亏。”后来,兄弟姊妹分摊了老人看病的钱。李士英出院回家后,兄弟姊妹开始轮流照顾她,定好每家半个月。在别的孩子家刚住了10天,李士英就想到庞兴红家去住。张延英听说后,二话没说,将婆婆接到自个儿家,不再出去打工,专门留在家里照顾婆婆,而且与婆婆睡在同一张床上将近两个月,婆婆夜里有啥事,一喊即应。别人夸她孝顺,张延英却平淡地说:“孝子门前一碗水,胜过坟前万吨灰;家里有车不算富,家里有娘才是福。婆婆年龄大了,咱得生前尽孝。”老人康复后,不想麻烦儿孙,便自己照顾自己“单吃”。但张延英放心不下,三天两头往婆婆那儿跑,并送吃的、喝的。
  去年夏天天热时,张延英以“家里有空调、凉快”的名义再次将婆婆接到家里。“人心都是肉长的,你对她好,她也对你好。婆婆这么大岁数了,还照顾俺来。”张延英跟着厂里的工人一起去伐树,回来的路上车不慎出了事故,张延英右手食指骨折,被截去两节,动了手术。“从医院回来后,兴红矿上上班离不开,婆婆照顾我好几天。”张延英感激地说。
  张延英就是这样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为大家树立了榜样,用微薄的力量做一点一滴的小事,在平凡中体现真诚,从细节中倾注关爱,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尊老诗篇。
主题活动
我们的节日
   地方文明网
主办单位: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、济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 制作维护:东方圣城网

联系电话:0537-2343210